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俗女養成記】找回自己應有的模樣


這部戲一上檔其實就注意到了,但我又不可能每次一直等著播出時間,所以我就一直在等它播畢。

前陣子朋友跟我說它播完了,我立刻就在線上收看了,花了三天就看完了十集。足見它吸引人的程度。導演是嚴藝文很有新鮮感,我熟知的是她的影視作品;至於女主角謝盈萱,我看過她好幾部作品,的確是演技派,她詮釋角色沒有包袱,很放的開。再加上後來看到其他卡司,就讓我對這部戲更有信心了。

畢竟我讀它的原著《俗女養成記》已經是2017年的事了(請見:【閱讀】《俗女養成記》)。所以這次看戲時,有些內容已經很模糊,我已經有點忘記戲裡有哪些細節是改編的,但是撇開原著不說,此戲還真是拍的很有內涵,既是溫馨喜劇,又有些值得我們省思的地方。
雖然我忘了很多原著的內容,但是閱讀原著的感覺還是存在,幽默風趣、會讓人忍不住輕笑出聲。

這部戲整體基調和我看書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因為它跟書一樣是走一種幽默風趣的喜劇風格,很多時候還是引人發笑。只是戲裡所呈現的喜劇風格非常的明顯,是一種舞台式的誇張喜劇。其實我不是很愛電視劇這樣的風格,可是,這部戲的演員拿捏的很恰當,導演的處理方式讓人可以很輕鬆的接受這樣的風格,卻又不顯得突兀。

陳嘉玲(謝盈萱飾)這個六年級的女生,在台北生活了二十年,在快要結婚的當下,卻發現自己一點也不想再當「淑女」,還是回家鄉當個「俗女」好。值得慶幸的是好在她還有勇氣找回自己應有的模樣。而她的家人給了她滿滿的支持。

本劇的每個女性角色都很值得拿出來討論一番,在短短的十集內,我們看到了每個年齡層的女性內心所面對不同的課題。也透過她們看到那時候的家庭教育、社會觀點和政治氛圍。


女主角陳嘉玲說自己是住在台北,卻永遠不是台北人的台南女兒。
將一個即將40歲,沒有很大成就的未婚女性心境詮釋的很貼近現實,讓跟她少女時代有某部份重疊的我深有同感。
老闆的機要秘書頭銜聽來堪稱風光,其實就是幫老闆處理一堆雜事。未婚、沒有孩子,只有一個媽寶般的同居男友,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又面臨了需要符合社會價值的階段。同意男友求婚的她,在籌備婚禮的當下,卻不禁猶豫了起來。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為了當個「淑女」所付出的努力,然而,這一切真的適合自己嗎?還是聽從自己的心,回家鄉做個「俗女」就好?

看著小時候活潑可愛的嘉玲,鬼靈精怪、特別能察言觀色。年歲稍長,開始懂得跟表姐比較,也慢慢看懂了母親在大姑姑面前那種抬不起頭的感覺。少年初識「輸」滋味,就因為如此,在台北的她咬著牙也要堅強,絕不認輸。


嘉玲的小姑姑陳明雅(曾珮瑜飾)是劇中在嘉玲身上烙下獨立女性印象的角色。
受過高等教育,在國中任教的雅子,與自由戀愛多年的男友即將走進結婚禮堂,但未來婆婆卻因為她30歲的年紀,而質疑她的生育能力,讓相信結婚是因為愛情的她無法接受。
存留一絲希望的她,不想要拖累父母,獨自帶著嘉玲去談悔婚事宜,席間仍然期盼著能當面與男友溝通,至少為他們多年的愛情劃下沒有遺憾的句點。只可惜,只換來了長輩的批評以及媒人婆(嚴藝文飾)一句:「結婚從來就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家人的事。」(我覺得即使到了今天,這句話依然實在。)
承擔所有悔婚之責,在外飽受委屈的雅子,沒有選擇回家向父母哭訴,反而擦乾眼淚,告訴嘉玲:「姑姑沒事。」自此深知婚姻之路難走,終身未嫁或許孤獨但卻更寬廣自由。
我想,這是嘉玲心中一個很深刻的畫面。在那個年代,要走雅子所選擇的道路,會比現今的女性更辛苦幾百倍。
曾珮瑜在此戲的戲份不多,但是這個角色卻發揮的很讓人印象深刻。


這對婆媳真是對活寶,一下子是敵人,一下子又是朋友。這段豬油舞,要不是劇場經驗豐富,表演起來一定很奇怪,可是她們倆跳起來卻一點也不違和。

嘉玲的阿嬤陳李月英(楊麗音飾)在本劇裡面可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角,在書裡我也總是記得嘉玲跟阿嬤相處的片段,不論她的觀念是否符合現代觀點,她對嘉玲的疼愛是無庸置疑的。阿嬤的說法,有很多仔細想想還是很有道理的:「想越多越難嫁,越晚嫁就嫁越差。」、「女生能早點嫁就早點嫁」、「嫁有錢的比沒錢的好」、「嫁不愛說話的丈夫會歹命」。這些話是從書裡來的,我印象滿深刻的。看電視的時候,我本來疑惑著,為什麼嫁給惦惦的丈夫會歹命,但後來想想的確,像我們這種急性子,若是遇到什麼事都悶在心裡不說出來的另一半,的確會悶瘋加氣死!阿嬤的話還是要聽^^

阿嬤對嘉玲講解性教育(貞操)的那段也很有趣,全家人都難以啟齒,阿嬤拿著釋迦作講解,效果(笑果)真是好極了,簡單又明瞭!看新聞說是在片場臨時想到的靈感,試用了很多水果。
另外一段記憶也很深刻的是阿嬤上台唱《純情青春夢》,除了有嘉玲幼小想得到獎品的童真,也有嘉玲父母不想傷母親心情的孝心,再加上阿公(夏靖庭飾)嘴上不說可是心裡卻疼惜妻子的心意。那是老一輩人才能明白的感情!另外,如同嘉玲說的,阿嬤這首歌是唱給自己聽的。這首歌,描述一個女人在情人離開後,掙扎的心情,究竟是要等?還是不等?等了會不會白白虛度青春,最後卻換來絕望?不等是否又被視作是無情人?阿嬤唱出的是對自己青春逝去的遺憾,和時代已經不同女性的羨慕。以她的時代背景,「個性不合」是奇怪的事,每對夫妻都是相親結婚,在婚姻中學著認識彼此,吞忍過一生。所以她不能理解自由戀愛所選擇的對象,為什麼會比媒妁之言的婚姻出現更多的問題?即使話是這樣說,但她死前的自白才是她最真實的願望:她羨慕這一代的女性,可以做自己。她想要做回「李月英」,不是陳太太,也不是先生娘。


嘉玲媽媽(琇琴飾,我還是習慣她的藝名,雖然她現在好像恢復本名了)還是僅守著做人媳婦的本份。她曾對嘉玲說那麼會記恨,以後要怎麼做人家的媳婦!這是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擔憂,也道盡她做媳婦的感觸。「忍耐」是以前媳婦唯一的出路,看看她在家中的地位就可見一般,只要大姑一回家,光是一顆西瓜,她都得夾在婆婆和大姑之間,一切的黑鍋都得幫婆婆揹了,做得再多還是吃力不討好。在大姑面前,真的是有苦說不出,家中經濟不如人、老公下棋也只有輸的份,那股不服輸的精神,只好都寄託在嘉玲身上,可是怎樣都不如她意。


嘉玲的大姑姑陳明玉(范瑞君飾)大概是本劇裡我最不喜歡的一個角色,眼睛長在頭頂上,回到老家之後什麼都看不慣、什麼都嫌棄。也就是因為如此,每當她要回家,嘉玲媽總是會換上最好看的衣服,也叮囑嘉玲要穿得漂亮。一種輸人不輸陣的情緒油然而生!


嘉玲的爸爸(陳竹昇飾)在本劇裡也演的很生動有趣,尤其是把這個孝順父母,懼怕悍妻,下竉女兒的男人詮釋到位。他有他自己的一套哲學,夾在一群女人中間當潤滑劑,算是一個非常感情的男人。他跟嘉玲的互動真是讓人羨慕!

嘉玲的男友江顯榮(溫昇豪飾)個性溫和,懂得讓嘉玲的壞心情變好,雖然與嘉玲的相處逐漸變得老夫老妻,但是面對嘉玲對婚姻的嚮往,他還是很正面積極的回應了。只是這些好老公特質的背後,多的是母親(王琄飾)的支持,也因此他是「媽寶」成了這段感情變調的導火線。最終,陳嘉玲之所以決定分手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的媽媽,而是因為她「不愛了」,不愛總是逃避問題的他。陳嘉玲對江大榮說:「人生走到這個坎站,不再見不一定是壞事,清清楚楚、輕輕放下,或許會更好。」對她來說,他們之間的感情,已經沒有什麼好糾結的了,不再見面的他們,最後給彼此的擁抱,是對彼此過去的感謝,還有內心真的放下與解脫。

王琄飾演的未來婆婆戲份不多,可是一出現就自帶氣場。沒說狠話,可是舉手投足都讓人感到一股壓力,總覺得她家的飯碗不好端,一直想要逃跑的感覺。
溫昇豪最近倒是讓我很刮目相看,他終於擺脫「瑞凡」的印象,演出了很多不同形象的另一半:從之前《我們與惡的距離》那個喪子的父親,努力的走出傷痛,並修復與妻子的感情,挽回了岌岌可危的婚姻;到《俗女養成記》裡的江顯榮,是個溫和的媽寶;再到《最佳利益》裡為了上位順勢而為的檢察官趙立廷。這幾個看似相似卻又截然不同的角色,可以看出這幾年他的演技進步很多。

另外還有一個陳嘉明,我也忘記原著裡究竟有沒有這個角色?
這個弟弟的角色雖然不是很有擔當的男子漢,但是他是嘉玲可以訴說心裡話的對象,也是一個可以分擔她壓力的手足。再加上戲裡安排他是個同志的角色,剛好搭上現在挺同的社會氛圍,算是一個雖不起眼但卻又不可忽略的角色。這個部份,我最愛的是嘉玲媽所扮演的媽媽角色,她是個傳統的母親,但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她努力的找尋方式去接受。母親對兒子的愛是不會消失的,若是她不接受,那麼兒子又如何去面對外界的眼光?
那種早就知道,可卻又不知道如何接受?已經接受,可是又要如何對兒子啟齒?這樣的兩難,把一個做母親的心裡拿捏的滿好的。

戲裡還有一個一直吸引我目光的,其實是童年的蔡永森(朱宥丞飾),在《我的寶貝四千金(2014年)》裡的小星星,現在長大了,時間過得真快,就這樣過了五年。

「親愛的陳嘉玲,妳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忘記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來,作夢又醒過來;妳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妳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妳自己。」
片尾的獨白,才是本劇的重點,深深的打動我們的心。
找回自己單純的模樣,回到初心。只有喜歡自己、愛自己,反而能呈現出最動人的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