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介紹裡,一直說它是女同志電影,但看完全部劇情的我,依然沒有這個感覺。
但若是看了電影介紹,硬要往同志情誼方面想去,也完全可以解釋的通,因為戲裡的靈靈和詩詩的確有著比閨蜜更深的感情。
年近40歲的詩詩(梁詠琪飾)在台灣和老公(李李仁飾)打理一間民宿,直到一天,一則尋人啟示揭開她塵封多年的回憶,而踏上回故鄉澳門之路……。 90年代澳門,剛滿18歲的詩詩(廖子妤飾)初踏「骨場」(按摩店),戰戰兢兢地學習招呼客人,所幸遇上經驗豐富的靈靈(余香凝飾),年紀相仿的兩人,也因此變成好姐妹。
我喜歡這部電影,用一些細節的舖陳,讓我們慢慢發現這個人物的過去及心理狀態。
劇情一開始就發現,詩詩雖然和陳忠在台灣一起打理民宿,但這十幾年,她似乎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一點也不快樂。她的人生其實根本就是酗酒人生。(從醫生跟她說的話就可以知道。)
陳忠對詩詩是真的很好,一切都以她的開心為首要。可是......她還是不快樂。
性格豪邁的靈靈,悉心照顧詩詩,沒想到,靈靈意外懷孕,詩詩表示願意和她一同養大孩子,漸漸跟新生兒樂樂築起了溫暖的家。澳門回歸前夕,社會動盪導致按摩店生意下跌,眾姊妹各謀出路。靈靈突然對詩詩開始冷淡,大吵過後,詩詩決定跟一個暗戀她的台灣男生離開澳門,遠離不再屬於她的家。多年來,詩詩在台灣穩定生活,但始終無法投入婚姻,她不禁想著,當日如果沒走,現在靈靈和她又會怎樣?
詩詩是個孤兒,靈靈處處照顧她,又在她被房東趕出來之後,給了她一個溫暖的家。一起生活、一起過生日,這段幸福的日子,是兩人不論歷經多久都無法忘懷的一段歲月。靈靈懷孕,詩詩與她一同撫養她的兒子樂樂,靈靈與詩詩兩人都是他的母親。街坊鄰居的閒言閒語,顯示著當時社會裡對同志的普遍不認同,要是放在現今社會,也許大家早已見怪不怪。
各自都有追求者,可是卻把對方擺在自己心裡最重要的位置。對我來說,這是一種超越友情、愛情,更像親人的一種感情。所以我一直沒有將她們之間的愛,定義成愛情。我覺得,這是一種更高尚的情感。
如今靈靈離世,詩詩為送她最後一程,重踏久違的澳門,她好奇靈靈這些年來是怎麼過的而重訪自己和靈靈生活的舊地,並靠著詢問樂樂,漸漸重組了靈靈最後的日子,她發現靈靈多年以來心中藏著一個秘密……。
而隨著一幕幕回憶的浮現,其實詩詩和靈靈感情的結局不難猜測。因為愛詩詩,所以選擇放手讓她離開。澳門在回歸前的時局那麼不安定,眼看著她們的日子愈來愈辛苦,正好有個愛著詩詩的人出現,所以靈靈以這種方式逼詩詩離開了。這正如靈靈一直逼著樂樂考公務員是一樣的道理,她想要她愛的人能夠選擇一條比較輕鬆的路,因為她自己已經無從選擇,而可以選擇是一種幸福。
可是,靈靈卻沒有想過,也許她愛的人也想要選擇的權利,即使是一種錯誤的選擇。
離開她的詩詩,並沒有如她期望過得很幸福。她日復一日的思念她的故鄉,陪伴在一個她不愛的人身邊(至少從劇情來看,她根本沒有愛過陳忠,陳忠充其量是她當初離開傷心地的一個避風港而已。),過著沒有靈魂的生活。很難說,若當初詩詩沒有走,她們的日子會變成什麼樣?可我想至少不是像現在這樣徒留遺憾。
陳忠這個角色還真是從一而終的悲情。從一開始毫不猶豫的帶著詩詩離開澳門(雖然他原本就有求婚,可是詩詩扭頭就走。),跟詩詩在台灣生活的十幾年(不論他對她如何的好,可是她還是不開心,天天與酒為伴。),再到最後詩詩回到澳門,得知所有的真相後告訴他不開心的原因,並且說她想留在澳門。他從頭到尾就是一貫的態度:以她的開心為決定。
看完的第一感想是:這世上根本沒有這個人的存在。
電影中,年青時的詩詩與靈靈曾有一段「相依為命」的時間,二人身為好姊妹,電影雖沒有直述二人之間愛的感覺,但不難看出她們在心中對彼此多了一份比閨密還要多深的情感,導演徐欣羨及編劇歐健兒亦異口同聲的表示最初想寫姊妹情,但在大家研究後決定將姊妹情變為一段錯失的感情,因為二人皆覺得人生是充滿遺憾、誤會,無論是親情抑或愛情,亦會有這一個經歷。
我喜歡「錯失的感情」這個形容,我覺得以錯失的感情來形容靈靈和詩詩之間的情感比較貼切,個人覺得她們之間肯定有愛,只是那個愛究竟是什麼?是否一定是同性間的愛情,我抱持著存疑的態度。在我們年少的青春歲月裡,有某段時間,也曾跟自己的同性朋友有過這樣親密的情感,甚至在往後的過往,也會回憶起當時曾一起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及作過的夢。就如同靈靈和詩詩曾在大炮台的椅子下寫下彼此的願望,雖然再回首靈靈的願望已改,再也不能陪伴在她身邊,可是詩詩還擁有她們的房子、她們的兒子以及她們年少時的夢想(白德記糕餅舖)。
本片除了看劇情之外,另一個大看點是澳門的市井生活。平日對澳門最大的印象是賭場、博弈、會展及酒店,皆是些五光十色的絢麗景色。可這次帶給我們的卻是平凡百姓的感受,看她們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求生存,也看著澳門的變化。一開始的一句台詞道盡了一切:「澳門跟以前都不一樣了,何況是人?」
守著這糕餅舖,也許就像守著她和靈靈過往的點滴,這樣的結局是幸福的。因為詩詩選擇了自己想要的歸宿。
PS.粗體字為網路的電影介紹。
延伸閱讀
1950年代至1970年代,爆竹、火柴和線香為澳門三大傳統手工業(各有大小工場和山寨廠等形式),同時香港商人亦有涉足澳門,大量資金流入澳門。踏入1970年代,製衣、針織、彩瓷與電子、玩具和人造花等行業取代傳統手工業支配澳門經濟。到1980年代,因為配額制度關係,紡織品(多為出口成衣)及新興產業包括其它輕工業(如玩具、人造花和電器產品)佔較重要地位,美國、法國和當時西德為澳門的出口大國。但自1993年下半年起中國政府開始宏觀調控,物業市場轉冷,曾有不少空置的未開工地盤充斥在澳門半島、南區和新口岸區有不少「爛尾樓」和空置商用樓宇。紡織業紛紛北上設廠同時關閉澳門廠房以減少工資成本,加上主權移交前治安不靖和金融風暴,當時澳門經濟幾乎停滯不前,1996年至1999年更經歷了經濟負增長(最多達-4.6%,1998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