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林世仁老師分享的古殿移動之胡思歷史美聲系列活動-《從歷史美聲找回人類聆聽的視覺能力》,裡面有個筆記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除了胡思的古殿講座主角--1930年英國生產HMV102攜帶型留聲機。
還有就是這句:
*早期的技術就是沒有技術,錄音師、演唱者因此都必須全身心投入當下。
這讓我想到,現在有很多的歌手演唱都是看提詞機。
以前的歌手,就算作品真的很多,一旦要表演一定會想辦法把歌詞背起來。
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基本的工作,是敬業的態度。
而且就如同上面那句話所說,一首歌要能動聽,演唱者必須全身心投入當下,若是看著提詞機唱歌,那要如何在那首歌裡灌注感情進去呢?
另外就是關於「蟲膠唱片」,我只知道「黑膠唱片」。
本了資料之後才發現其實臺灣在1914年到1957年間,唱片市場的主流可是一面只能收錄一首歌、使用留聲機播放的「蟲膠唱片」。
小知識:蟲膠(Shellac)是從膠蟲中萃取出來的,膠蟲就是現在中南部果樹常見的「龜蠅」。
關於林世仁: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曾任英文漢聲出版社副主編。喜歡聽黑膠唱片,喜歡用新鮮的眼光來看這個老舊的世界,覺得生命就像一場神奇的大魔術,太陽底下永遠都有新鮮事。作品有「字的童話」系列、《字的小詩》系列、《十一個小紅帽》、《流星沒有耳朵》、《小麻煩》、《不可思議先生故事集》、《文字森林海》、《我的故宮欣賞書》等五十餘冊。曾獲金鼎獎、《國語日報》牧笛獎童話首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年度最佳童書、「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等獎項,第四屆華文朗讀節焦點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