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個時代,記者願意捨命,只因深信「真相」能改變世界
她是英勇的傳奇,戰爭的見證者,也是堅毅而無畏的女性
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 唯一中文傳記
◆電影《私人戰爭》主角的實際人生
◆身經百戰,只為見證真實,傳遞真相
她是英勇的傳奇,戰爭的見證者,也是堅毅而無畏的女性
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 唯一中文傳記
◆電影《私人戰爭》主角的實際人生
◆身經百戰,只為見證真實,傳遞真相
瑪麗‧柯爾文,是歐美家喻戶曉的偉大戰地記者。她曾隻身訪問利比亞狂人「瘋狗」格達費,也在以巴衝突的硝煙中與阿拉法特會面,還獲贈珍珠。她走訪戰地,無懼砲火,關注殘破世界裡珍貴的一絲人性。即使她在轟炸中瞎了左眼、左耳失聰,但仍止不住她凝視真實、報導真相的熱情,之後更以「獨眼」的女俠形象深深烙印在世人的記憶當中。二○一二年,她不幸死於敘利亞的戰火,將畢生都奉獻給了戰地記者這份職業。
在《深入絕境: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中,瑪麗的同事琳賽・希爾遜細膩地梳理了她近乎傳奇般的經歷。她獲得獨家授權,透過研究瑪麗從十三歲起就寫下的私密日記,以及對許多親友的深度訪談,經過多方深度調查,才寫成這本動人心弦的傳記。在世人眼中,她是勇者,是英雄,是戰爭的證人,是一位堅毅而反叛的女性;在這本傳記中,讀者更能看到,她也是有血有肉、時而脆弱、時而迷惘的個人。她因為性別而受到不同的眼光和待遇,也和所有人一樣,會恐懼、會掙扎,僅有平凡的肉身,但她不曾因此卻步,直到死亡都仍體現人性與人道的精神。
本書不僅是一位非凡女性的傳記,也是二十世紀末一系列重要的國際爭端、人道危機的回顧,更可以讓我們看見:敢於深入絕境的戰地記者,曾經在國際大事現場扮演的重要傳真角色,與他們為接近真相而做的人生選擇。書中充滿了故事,也令我們重新思考新聞行業的理想、真相的價值,在今天這個資訊混亂的時代看來更令人動容。透過瑪麗‧柯爾文的一生,或能喚起「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聞」的省思。
(取自博客來)
- 這不是我的海,它恭順地沖刷未受擾動的沙灘,一片閃耀和溫暖。
我需要更猛烈、更嚴酷的海浪;了解狂風暴雨之人,厭惡平靜。
——桃樂絲.帕克(Dorothy Parker)(P.1) - 我們的生活方式,無論膽怯或無懼,皆將成為我們的生命。
——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P.15) - 對我來說,我的書總是關乎在絕境中的人性,那些被推展至無法忍受的狀況下所展現的人性;而我始終認為,告訴世人真實的戰爭情況非常重要。
——瑪麗.柯爾文 寫於2001年 - 她擁有一種個人魅力,當你認為她把你看作好友時,會感到雀躍不已。(P.20)
- 我認識她的時間匆忙而短暫,如今她卻已離開人世。我對許多關於瑪麗的事一無所知,無論是她對我的隱瞞,或我選擇不看的事情。是什麼驅使她在職業和私人生活,都走向這樣的極端?是勇敢抑或魯莽?她是我們世代最受敬佩的戰地記者,她的私人生活也因衝突留下傷痕。而雖然我把她視為好友,我對她的認識卻如此微不足道。
悲慟的情緒沉澱之後,我總是時時想起她。她永遠都在那裡,她的鬼魂激勵我去發掘一切我在她生前錯過的點滴。(P.21) - 多年以來,她都和噩夢生活在一起。即使如此,那些在她中彈後陰魂不散、一再出現的噩夢,依然讓她招架不住。每當她漸入夢鄉,她的潛意識便會重複播放事發經過,那些從未解決的恐懼和猶豫,就像卡在迴圈之中的恐怖電影,永無止盡地重複。(P.25)
- 在那個噩夢中,時間會在那枚手榴彈發射之前凍結靜止,她的人生在她眼前一幕幕浮現。她曾親眼見證的衝突場景,一一閃過她的腦海,這些影像不斷重複播放,直到她驚恐不安地醒來。她雖然安穩地躺在自己的床上,卻深怕下個夜晚來臨,這一切又必須從頭來過。(P.26)
- 她為什麼要抗拒呢?毫無疑問,她需要有人照顧,但不知為何這就是讓她無法忍受,好像失去一隻眼睛的視力還不夠慘,現在還得一併失去她的獨立自主。(P.27)
- 無論她的情況多麼絕望,她都不能讓自己退回起點。(P.27)
- 我大概只是想要運用文字,努力解決永恆的衝突。
這個社會不會接受一個男人只是一名教師,他必須真正擁有其他身分,才能為自己的存在辯解。(P.31) - 她是個讓人想要追隨的人,我那時總以為,只要我跟著瑪麗走,就會天下太平。(P.31)
- 她並不調皮,只是好奇又毫無畏懼。即使早在那時候,她擅於主導且勇敢行事的性格便已經表露無遺。(P.32)
- 她喜歡人生中冒險的那一面。她的性格剛毅不屈,非常關心受壓迫者。(P.41)
- 自律緩和了她的野性。(P.42)
- 航行為瑪麗帶來慰藉——在未來也多次撫慰她的心。在海灣平穩的水域裡通常會有數十艘船載沉載浮,但瑪麗會把船開到長島海灣的開放海域,在外海待上幾個小時。當烏雲出現,海浪變得汹湧,其他人會掉頭回到岸上。然而,她卻會航向暴風雨,享受船身的搖晃,與大三角帆和翻覆的可能性搏鬥,當海浪從她四周襲來時運用技巧導正船隻。她發現,危險令人精神亢奮。(P.43)
- 真正全然不同的是她的姿態。她不再被動地看著鏡頭,而是抬高她的下巴,頭稍微向身體的一邊傾斜。
她看起來既冷靜又目空一切。這是脫胎換骨的瑪麗.柯爾文。(P.47) - 瑪麗終其一生都和女性建立親密的友誼,而潔瑞琳是她的第一位女性密友。(P.48)
- 在那之前我從沒看過她那樣窮追猛問。我想那就是她成為記者的時刻。(P.50)
- 這是瑪麗的典型作風。她從不會因為某事也許不夠明智,或有其危險,或因為她的女性身分可能面臨的風險,就升起不去做的念頭。開始寫作時,她發現這樣的冒險是豐富的寶庫,就像杜藍哥岩石裡蘊藏的銀礦。留意細節的觀察力、令人身歷其境的文字能力,以及幾乎不顧自身安全的行事風格,成為她新聞報導的招牌特色。(P.50)
- 瑪麗極度強悍且熱情——很難不愛上她。但我也看見她身上柔軟、脆弱又缺乏安全感的部分,不曉得自己的歸屬在哪裡。(P.51)
- 從那時開始,兩人養成畢生的嗜好,彼此推薦書,再興致勃勃地討論,各自都感覺在對方讀過以前自己不算真正體會過一本書。她們成為靈魂伴侶。這是一段深厚的友誼,而且將會長長久久。(P.54)
- 瑪麗明白,父親的逝世代表著其他同學仍在享受的青春期奢侈,對她來說已經戛然而止。(P.60)
- 我希望讀者能夠融入角色,感受到部分的痛苦、部分的災難,進而了解這起事件。(P.62)
- 小說重要的是作者的聲音,而報導重要的是作者的權威。
我們所要做的只有堅持兩個原則:小說的作者必須創造故事。而記者絕不能創造故事。(P.63) - 我渴望擁有安全感與自由的夢幻結合。(P.65)
- 我們謹慎地告訴自己,如果我們沒有結婚也無所謂,但內心的浪漫理想是妳會找到一個好男人,結婚生子。(P.66)
- 她不顧一切的勇敢,與一般人對於女性應該要有、可能會有的樣子的既定觀念牴觸。(P.66)
- 她該如何實現她的野心,同時不抹煞自己的女性特質?「我希望所有人都能覺得我是個有趣的人,但也要認真看待我,把我當作稱職的記者。」她在日記中若有所思地寫道。(P.75)
- 佛洛伊德對兩性的歸納:「男人對新奇的事物有感,女人則對熟悉的事物有感。」(P.78)
- 愛情總有盡頭,她心想,而最糟糕的部分就是你已經看見盡頭的時候。(P.99)
- 阿拉伯女性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贏得尊重。(P.122)
- 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的座右銘「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代表你不夠靠近。」(P.136)
- 我將我的夢舖在你的腳下,請你輕輕踩踏,因為你踩的是我的夢。——葉慈(P.145)
- 她會視領袖為凡人,擁有情緒和怪癖的凡夫俗子。那是她採訪報導的優點。她會挖掘他們,告訴讀者,他們不是面貌拼拼湊湊的嫌疑怪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P.157)
- 她擁有一種非凡的能力,能夠說服人和她對話。(P.157)
- 專業的成就無法抵消個人生活的痛苦。(P.157)
- 我想好好整頓我的生活,一片片重新拼湊,彷彿我能靠著某種方式讓生活的碎片再次完整。(P.189)
- 她允許你做自己。我立刻完全愛上的是這種她無條件喜歡你的感受——你會感覺她永遠不會收回她的感情。她會以某種方式陪伴你、支持你。她有種敏銳的感知,會立即確認兩人是否在相同的頻率上。她讓你感覺你有東西能夠給予,而她總是很感興趣。(P.189)
- 我知道她會做一些極端的事來彌補遺憾,那是她的療傷方法。我有種難以壓抑的衝動,想要阻止她做任何太過瘋狂的事。(P.230)
- 對我來說,凡事都有對錯是非,有道德倫常,而如果我不報導這些事,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去到現場。(P.234)
- 我就是無法一走了之。我們已經和這些人一起生活了四五天,睡在他們身旁,吃他們分享的米飯。在某種意義上,那確實是個艱難的決定,因為你一定會想,我們可能會死在這裡。但同樣的,我不認為如果離開,我能夠活得心安理得。那麼做在道德上是不對的,設想我們會撤離道別,而剩下的所有人都知道他們死期將至。反過來說,那也不是我能做出的決定。(P.241)
- 到了中年,難免對人生有些失望。是時候清算過去的種種。愛是唯一有救贖能力的東西。妳還沒有脫離理論階段——總是有些未知的事物將會到來。(P.266)
- 瑪麗僅管對新聞報導一絲不苟,但在說她自己的故事時,往往甘於為效果誇大。無論如何,他們確實感覺就像已經再婚。(P.266)
- 實際上,我們是再婚了。沒有猶豫不決,沒有模糊地帶,我們給予彼此承諾,也都對彼此忠誠。(P.266)
- 我不認為我們的友誼曾經真正變質。我們對彼此了解非常深刻,三言兩語就能夠溝通。每當我陷入某種愛情的困境,就算相隔遙遠,她也看得一清二楚,我們就是深深信任彼此。(P.267)
- 她熱愛倫敦,但待的時間一長,又沒有她能真正全神貫注的報導時,她就會焦躁不安。(P.268)
- 真正的困難在於,對人性抱持足夠的信念,去相信有人會在意這些事。(P.292)
- 聶魯達〈危險〉
或許其他人活出的生命,
只不過偶爾在水上跌跤。
而我與這份恐懼共生;當我摔落我便墜入鮮血之中。 - 面對戰爭,人可以保持浪漫的想像,也可以憤世嫉俗。悲劇會有種神奇的吸引力;會讓人興奮激動,也會讓人筋疲力盡。當死亡將至,所有對象,所有感受全都如黃金般閃耀。同志情誼更加堅定,愛更加深刻。(P.310)
- 她以前在世界的另一端,我仍然隨時知道她人在哪裡,而現在她就在倫敦,哪兒也不去,我卻找不到她。(P.313)
- 恐懼是很好的刺激,去感覺新聞故事和人們的感受。(P.337)
- 附加在痛苦之上的是恥辱。(P.358)
- 報導戰爭意謂著,要親臨混亂,破壞與死亡肆虐之地,試圖親眼見證。那意謂著,要在軍方、部族或恐怖分子衝突之時,在政治宣傳的風暴中,試圖尋找真相。而的確,那也意謂著承擔風險,而且冒險的不只是你自己,經常還有與你密切合作的人。儘管你可以看到國防部或五角大廈釋出各式各樣的影片,和一切描述智能炸彈和精確定位攻擊,消毒過後的用字遣詞,但在戰爭期間,地面上的景象數百年來幾乎毫無改變。坑洞。焚毀的屋子。殘缺的屍體。女人為小孩和丈夫哭泣。男人則為他們的妻子、母親和孩子⋯⋯我們的任務,是正確且不偏不倚地報導這些戰爭的恐怖。(P.362)
- 我很尊敬她,因為她可以克服恐懼,你不會想跟不懂得害怕的人一起行動。(P.378)
- 在那個時刻,握著另一人的手得到慰藉,感覺十分美妙。那在最需要的時刻給人希望。(P.4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