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絲鑲嵌也被稱為細金工藝,顧名思義,這項工藝是由「花絲」和「鑲嵌」兩種製作技藝的結合。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採用堆、壘、編、織、掐、填、攢、焊八大工藝。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 、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單以工序的繁瑣程度而論,花絲鑲嵌在燕京八絕中位居前列。正是由於其用料珍奇,工藝繁複,歷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如果説花絲鑲嵌的精髓在花絲,那麼後期的鑲嵌則可以起到畫龍點晴的妙用。
花絲鑲嵌工藝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大約公元前475-221年)的金銀錯工藝。「錯」就是將金屬塗覆在青銅器的表面以作裝飾。後來人們發明了製作金銀細絲的工藝,唐宋時期(大約公元618-1279年)人們用金銀細絲來製作工藝品已很成熟。在明朝(約公元1368-1644年)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尤以編織、堆壘技法見長,而且還常用點翠工藝,取得金碧輝煌的效果。對寶石的大量運用和完善了寶石鑲嵌工藝,是明代花絲鑲嵌首飾對中國傳統首飾的最重要貢獻,它改變了中國漢族傳統首飾重紋飾輕寶石的傳統。很多不朽的作品都創作於這一時期並流傳至今。
史料記載,明代琢玉、嵌寶大師陸子岡在花絲鑲嵌工藝上取得成就。
陸子岡出身名門,因家道衰落,自幼來到蘇州橫山(今橫塘鎮新郭漁家村一帶,為當年的琢玉中心)學習琢玉,於嘉靖十八年(1539年)師滿後,自立門户,後將作坊遷至閶門內日益繁華的專諸巷。據《木瀆鎮志》和故宮博物院資料顯示,陸子岡所創辦的子岡作坊涉及工藝豐富,《木瀆鎮志》記載:“其雕刻除玉外,如竹、木、石,以至花絲鑲嵌無不涉及,都有成就”。故宮博物院出版物《紫禁城》記載:“陸子岡,擅長圓雕、鏤雕、陰雕、鑲金銀絲、嵌寶石”。綜上所述,陸氏的子岡作坊在當年,已是一家品種豐富的珠寶工坊。
花絲鑲嵌工藝在清朝(約公元1644-1911年)發展到了極致。清代寶石資源逐漸枯竭,採用點翠(不是點綴翡翠,而是把翠鳥的綠中閃藍的羽毛,貼在花絲的空白點上)和燒藍(以銀作胎器,敷以藍色琺琅釉料燒製成的工藝品)來替代寶石的位置。
在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花絲鑲嵌工藝只被皇家和特權階層享有和把玩。普通老百姓雖然也可以接觸到一些作品,但這些作品不能使用龍鳳這樣的主題。皇家所擁有的花絲鑲嵌作品在質量和設計上也一定是最好的。
花絲鑲嵌的代表作品有明代的萬曆皇帝金冠、清代的金甌永固杯、銀六方盆金桃樹盆景、金嵌珠寶朝冠頂等。
清朝末年,中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動蕩,清皇室沒落無能力負擔這些奢侈品的製作和享用。很多宮廷藝人出走並開始自己的手工藝生意。在一段時期內,北京的南城曾聚集了很多小型的花絲鑲嵌工藝作坊。因而現今,花絲鑲嵌工藝只留存於北京、成都兩地,且尤以北京的花絲鑲嵌工藝最為齊全。北京花絲鑲嵌集中代表了中國宮廷花絲鑲嵌工藝的特色。2008年6月花絲鑲嵌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能夠代表一個國家或一個群體的實踐、知識、和手工技藝)名錄。
2010年2月昭儀珠寶公司與唯一國家級傳承人白靜宜合作在北京宋莊小堡村藝術東區建立了國家花絲鑲嵌技藝傳承基地。
(文字及圖片取自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