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是一種將絲線以「通經回緯」方式所織成的絲織品,其成品正反兩面如一,在不同色彩的輪廓之間並不相連,宋代莊綽《雞肋篇》提到:「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便是指若拿著緙絲成品對著光瞧,能觀察到許多緙織過程中留在紋樣色彩邊緣的縫隙,好似用刀在絲面上刻出圖案,也因為這樣的比喻,緙絲也被稱為刻絲。
在織品界享有「織中之聖」的美名,從古至今皆被視為珍寶,從宗教用途的西藏唐卡、名貴書畫的包首、到皇帝的龍袍、以及日本和服等,這些既實用又具有藝術價值的緙絲,向來屬於頂級市場的工藝品,若說它冷門,純粹只因它不在一般大眾的生活圈之內。
宋元以來,緙絲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常用以摹緙名人書畫以及製作宮廷藝術品,時經明清兩代,緙絲更多地被用在皇帝皇后服飾織造、文武百官的朝服制作。緙絲技藝在宋代之後持續發展,一般而言,緙絲共有七大品種:本緙絲、明緙絲、紫峰緙絲、絽緙絲、絲絨緙絲、引箔緙絲、雕鏤緙絲。其中本緙絲和明緙絲是最為大家熟知的種類。
本緙絲據說起源於隋唐時期,最大的特點是面料硬挺,適合於裝飾點綴、書畫臨摹。明緙絲質地柔軟,輕盈。與本緙絲相比,明緙絲更適於制作服飾及家居用品。到清代時,緙絲業中心已經移往蘇州一帶,逐漸形成了蘇州生產明刻絲、南通生產本緙絲的兩大緙絲工藝流派。所用彩色緯絲多達六千種顏色,採用緙絲法臨摹的名人書畫,工藝精湛逼真,緙絲製品至今仍然被作為高級工藝品生產、收藏。
2009年「緙絲織造技藝」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