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台北市】紫藤廬--風華跫音書畫展(余承堯、葉世強、高行健)


#1
好小的一個門牌,其實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紫藤廬,臺灣一間日式建築,位於臺北市大安區,由木頭、磚塊材料所混合製成的二層樓建築,門外附日式庭院,地址在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紫藤廬原爲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高等官舍。中華民國財政部接收後,做為公家宿舍,以供時任關務署署長周德偉所用,名「尊德性齋」。1990年代之前,紫藤廬曾是文藝界、黨外運動等人士的聚會場所。此期間由周德偉之子周渝接管,改成爲茶館,因其庭院中生有三棵紫藤而取名「紫藤盧」,運營至今。現爲臺北市的市定古蹟,屬於臺北市文化資產的一項,由臺北市文化局所屬管轄。




#2
一進門就可以看見魚池,看見人接近池邊,牠們就前仆後繼的往池邊擠~


#3
旁邊有桌椅可供休息。

#4
1920年代,這間房屋始建完工。1921年,始有送電記錄。1945年以前,此處作爲台灣總督府的高等官舍使用。

1950年9月,財政部交之爲關務署署長周德偉的公家宿舍。周德偉以尊德性齋爲其名。1963年,局部增建為二層樓,並由基隆關稅局管理。

尊德性齋成爲知識份子、文藝界人士的聚集地,殷海光、張佛泉、徐道鄰、夏道平、李敖、陳鼓應等人曾於此舉行研究討論會,爲台灣引介西方自由主義思潮。1975年,周德偉赴美。

1975年,周渝接管此地。周渝曾參與美麗島運動,此地成爲臺灣民主運動者的聚會場所。是「反對運動記憶裏最美麗的堡壘」(陳文茜語),「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林濁水語)。周渝又將之作爲「文化沙龍」,接納了不少藝術家。是許多文化人、藝術家最初的立足點。

1981年,開設茶藝館並命名爲「紫藤廬」,是臺灣第一家茶藝館。此後常於茶館中舉行展覽、講座、茶課、茶會等。

1983年9月,由十家黨外雜誌代表所發起的黨外編聯會,正式成立,邀請時任台北市議員的陳水扁、謝長廷、及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江鵬堅等在紫藤廬召開籌備會,通過組織章程草案。


#5
館內正在展出余承堯、葉世強、高行健的書畫

余承堯(1898年-1993年),生於福建永春縣洋上鄉,名舜,字承堯。192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經濟系,後官拜將軍。1945年隨國民政府遷台。前半生歷經軍旅生活與商場歷練,56 歲才開始作畫。沒有師承,僅以大自然為師,細碎密結的筆法,皺擦出山岩肌理和密實的山形,展現獨特山水語彙,同時其對南管音樂的研究亦對創作產生重大影響,是在中西藝術史上,少數詩書畫樂兼備、具開創性的重要藝術家。

藝術是葉世強一輩子的志業,直到生命最後階段還是執著於創作,完成了幾幅畫作,「他是為藝術而生,對自己很嚴格,對藝術也很絕對、不妥協。」
葉世強一九二六年出生廣東省韶關,父親為他奠定良好的書畫基礎,他年輕時和同學放棄學業,想在生活中體驗真正的藝術。他寫信給父親說「我要上天捉月、捉星、捉太陽,我要去看山和水,天和地」,足見浪漫的性格。
一九四八年他來到台灣,進入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一九六九年他逐漸確立自己的風格,利用簡潔俐落的色彩和現代感的構圖傳達禪意。
葉世強對藝術執著,生活卻相當瀟灑,他不慕名利,離群索居,曾在新店和花蓮獨居數十年,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他家裡沒有冰箱、電視、電話、熱水器,要拜訪他甚至得渡船過河,即使如此也不輕易賣出作品,以教書和製作古琴謀生,這樣的生活過得圓滿自得。
葉世強曾說:「一個藝術家要禁得起很嚴格的考驗……我堅持我藝術的崗位很緊,一步都不放鬆,這點很不容易,因為金錢名利誘惑力很大。」
葉世強的愛情故事很戲劇性,八十歲時與相差廿三歲、分手又復合的愛人林如意修成正果,傳為佳話,也讓飄泊一生的葉世強老來有了家人為伴與依靠。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祖籍江蘇泰州,法籍華裔劇作家、小說家、畫家、導演,1980年代末前往歐洲,現為法國公民。因「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睿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拉開新的道路」而榮獲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語作家。他也是個翻譯家,尤著於翻譯塞繆爾·貝克特和歐仁·尤內斯庫的作品。


#6


#7


#8
我很喜歡最左邊的雙鶴圖


#9


#10
二樓是辦公區,沒有開放參觀。


#11


#12


#13


#14


#15


#16
店內有擺放很多的藝文資訊,可以自由取閱。

2 則留言:

  1. 多年前曾去過,一轉眼也過了許多年了...
    有沒有喝杯茶,感受一下藝文的氣息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下面還有別的行程,所以就沒有留下來喝茶了~
      下次有機會再去試試。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