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閱讀】燦爛千陽



前幾天剛閱讀完胡賽尼的另一本大作「燦爛千陽」,和「追風箏的孩子」一樣令人感動。

剛好在曹開的詩集裡看到這首詩,我覺得很能代表書中的女主角瑪黎安的性格。

螢語

火是燃在懷裡的熱
燈是點在心境的亮

只有血肉製成光
在黑暗裡
不被風吹熄
不被雨打滅
就用自己的血肉
建造別人的燈塔吧


本書描寫的故事,實在是生活在世界另一頭的我無法去想像的。和「追風箏的孩子」一樣,本書充斥著各種感情與情緒:有愛情、友誼、親情以及對自己祖國的愛,同樣有著愧疚、嫉妒、憤怒以及感激之情。

瑪黎安和萊拉一起創造了這段故事的主軸。她們從互相仇視,到情同姐妹、母女......,一同經歷了丈夫的虐待,卻也以不同的方式逃脫,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燦爛千陽。

瑪黎安就像上面的「螢語」所描述,用自己的血肉,建造了萊拉此後生命的燈塔。


在那樣的國家,男尊女卑,女權完全無法伸張。我不知道古代的中國是否也是如此?在帝王統治之下,皇帝自己三宮六院,每個男人能擁有三妻四妾。就像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陳家老爺每晚在誰的房間過夜成了一種遊戲與恩寵。在那個年代、那個社會風氣之下,每個人似乎也習以為常。女人成了家庭的犧牲品。

一個私生女瑪黎安,就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的犧牲者。她的父親嘉里爾擁有三個合法妻子,卻還是與她的母親娜娜(在他父親家幫傭的女人)生下了她。然後迫於無奈(她父親嘉里爾的說法)的把她和她的母親安置在一個偏遠的房子裡,然後在每周四他會千里迢迢的跑來看她(活動範圍僅在她們住處附近),娜娜總是對嘉里爾的和藹可親態度嗤之以鼻,但年幼的瑪黎安相信父親對她是真心付出,她覺得一切都是母親的偏見。一個十五歲的生日願望改變了她的一生,她只希望能與父親在自家開的戲院看木偶奇遇記,父親說了很多的理由婉拒,但她還是堅持想要實現這個願望,不顧母親的強烈威脅(若是瑪黎安選擇了父親,那麼她就死),獨自跑到鎮上想見父親一面,就在那一天,她失去了她心中喜愛的父親,也在同一天,她失去了用不同方式一直愛著她的母親。從此,她的人生......,再也回不到從前。

很快的被迫下嫁給一個四十歲的鰥夫,離開家鄉來到外地,開始新的人生。但是她的新人生竟比住在那破舊的小屋還要悲慘。從一個不經世事的小女孩,歷經丈夫嚴格的規範、數次的流產、無數的家暴次數......,最後忍受丈夫再娶一個比她年輕十九歲的女子。

她與萊拉的命運因為擁有一個共同的丈夫而交織在一起,最後她在萊拉身上找到了當母親的幸福與快樂,因而最後她提起勇氣,結束了她們兩個共同的悲劇,她親手結束了她們兩人丈夫的生命!也因為如此,她知道她自己終將難逃一死的命運,但她再不畏懼,她拒絕了萊拉的建議,她決定留下來面對審判,成全萊拉與塔力格的幸福。

雖然最終藉由萊拉的手中,我們看到了瑪黎安父親對於她的懊悔,但是終究還是挽不回這麼多年來的悲劇,也不能讓瑪黎安的一生有所改變了!

萊拉永遠會懷念瑪黎安,她永遠活在她心中,她是她心中的燦爛千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