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這部電影,趁著感觸良多時來寫寫我的感想。話說我根本不知道有這部電影,知道了之後聽說進戲院要帶衛生紙,因為是一部會讓人落淚的電影;看完了之後,我只能說所言不假,若是沒有流淚,眼眶必定也曾濕潤過。
這部由馮小剛指導的唐山大地震,以70年代唐山大地震為藍本所捏造出來的故事,改編加拿大華裔女作家張翎小說《餘震》,我沒有看過原著小說,所以無從比較好壞。我只能說本片不是著重於災難的部份,本片的地震場面雖然驚心動魄,但也只不過是小小的片段,重點是擺在關於一家人災後重建的糾葛親情。
故事以一對小夫妻方大強和李元妮辛苦賺錢為了要拉拔一雙兒女長大,卻遇上唐山大地震,丈夫犧牲自己救了老婆。一雙子女被家在石頭下面,手心手背都是肉,兩個只能救一個,因此選擇了兒子,顯示出中國人強烈的重男輕女意識,婆婆打算打孫子帶走,讓媳婦以後好重新嫁作他人。
故事從女主角李元妮(徐帆飾,我現在才知道她是馮小剛導演的妻子)作了救兒子方達這個決定之後,牽動了所有的故事發展。她從年輕演到老,把一個中國傳統婦女的心境表現的很不錯,即使丈夫去世卻依然掛念,內心對女兒方登的虧欠讓她此生永遠背負無名的枷鎖,遇到好人家追求斷然拒絕,永遠不會搬離唐山。她說了,有哪個男人能用命對我好?我這一輩子只做他的媳婦,將一個傳統中國婦女的想法,傳達的很淋漓盡致。
災後成了獨臂的兒子方達,成了母親唯一的依靠,則對母親相當孝順,因為母親的關係與妻子多次發生爭執。他對妻子說過,他母親生了他三次,若是母親不喜歡她的話,那麼他們勢必得分手。
女兒方登(張靜初飾)在石板下,親耳聽見母親說救弟弟,這三個字彷彿千斤重般,壓著她的內心。其實本劇的一開始,就已經做了暗示,也早知她的母親元妮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之下,一定會先救弟弟。從西紅杮只剩下一個,媽媽要方登先讓給弟弟,明天會再去幫她買,就可以略知後續的安排會是如此。
張靜初詮釋一個兒時置死地而後生,企圖平復自己飽受創傷的心靈。多虧了陳道明和陳瑾合演領養她的解放軍夫婦演技頗佳,才能在平凡的劇情中表現出她與養父母的情感真摯。尤其陳道明多年不見女兒,生氣、擔憂的情緒,其後高興的和朋友炫耀女兒回家。將一個父親的角色扮演的恰如其分(聽說原著裡的養父性侵了女兒,更顯得電影版將陳道明這角色塑造的很好,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和藹體貼的養父)。與陸毅的戀情稍嫌單薄,我幾乎覺得陸毅是出來客串演出的,他的出現反倒是襯托了陳道明父親的角色成功。不過這部戲的選角真的很不錯,全靠著幾位演員演技不俗,將這些戲劇化的情節給真實化,他們都表現出中國人傳統又壓抑的情感,淚水因此堆積多年。我們觀眾的淚水也從開端開始蘊釀。
本片採用的是大題小作的手法,用小人物來述說一個大故事。用地震為主軸,親人之間的愛為關鍵建構出這一部電影。看戲時內心有的是震憾和感動。地震發生時,剎那間房屋倒塌,唐山瞬間夷為平地。人們在倉惶間紛紛急著逃生卻被壓在層層的瓦礫堆下。地震後滿地的屍體,裝滿一台台的卡車。唐山大地震發生時,正好是當時毛主席去世,民眾的精神領袖忽然離世,整個廣場的軍人整齊的低下頭。災後為悼念死者而建立一排排的石碑。這些是在電視上看沒有辦法感受到的震憾~
徐帆的表現,其實在片頭我是不怎麼感動的。也許是因為已經預知了她可能會做怎樣的決定。我很難感受到她在當時對於丈夫死去的悲痛和下決定的困難。反倒是後來在災後,她面對死去的丈夫和自覺愧對女兒方登,自己辛苦拉拔方達長大的部份,我覺得她演的很好。這部份的描述,反而是快要片尾在汶川大地震時,方登回國救災,遇上一個小女孩被壓在土礫堆下,她一直請求救難人員一定要救她女兒。但是當她親眼看見一個救難人員為了救她的女兒而受傷,她果斷的作了一個決定--幫她的女兒鋸腿。她說不能再讓另一個人為了救她的女兒而受傷,若是女兒以後長大會恨她,那麼就讓她恨吧!可是當她的女兒斷了腿被抬出來時,她卻說什麼也要找回女兒被鋸斷的腿,因為她很愛很愛她的女兒,她是不得已才會下這個決定。方登從背後抱住她,攔著她,二人都在哭~我知道那母親哭泣女兒失掉的腿,而方登,想起了在當時放棄她的母親。這幕戲不長,但是卻清清楚楚的讓我們感受到那種痛,那種為難,一個我不知名的演員,印象反而更加深刻。
家園坍塌了還可以重建,人的心靈或許是花一輩子的時間都無法忘懷。就像方登早在告知自己叫王登的時候可能就想起一些關於自己的事,但是她,選擇不再回去。多年之後,她當了母親,回到養父身邊時,她說"不是想不起,而是忘不掉",救弟弟,那三個字是她永遠也打不開的心結。我說陳道明的角色塑造的很好,有一部份也是因為這裡,他對她說"親人永遠都是親人"
這部戲有些地方是我覺得比較不妥的:
1.片頭方大強跟李元妮在貨車上的親熱戲,我覺得是多餘的。後來想想唯一的可能性,只是要突顯他們的感情很好,卻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而導致他們的生離死別。
2.飾演方登丈夫的外國人,從屋外回來,告訴她發生大事了,要她進屋。看到這一段,我還以為她丈夫好像要講什麼很重要的話,但是又不知道該說什麼的樣子,他演的明明就是個貼心的丈夫,可是卻感覺不出他對妻子的關愛。雖然不影響整部片的劇情,如果這段再加強一點的話,整部片就真的沒有讓人遺憾的地方,交待的很完整了。
再來我來找個碴:
1.第一個是片中元妮家花了五千元裝了的電話,那個年代,在電影裡是民國七十幾年,電話就要裝電池?而且有液晶顯示螢幕?是大陸比較先進?還有就是電話不通,跟電池有關?不是線路的關係?
2.片中方達發達當老闆開著BMW回家?那個年代BMW那麼容易就可以買到?
3.還有一個若是硬要找碴的話,整部電影可能就不成立了。元妮放棄了方登選擇救方達,然後把方登的屍體挖出來之後,元妮抱著方登痛哭失聲。但是在那樣的情形之下,一般來說,母親都會先聽聽心跳是否停止,確認女兒是不是還活著吧?我們只能說,應該是那些救援的人告訴她,只要救其中一個人,水泥板就會壓向另一方,另一個人一定難逃一死,所以元妮認定女兒一定活不了。
片中我喜歡的佳句:
1.「不是想不起,而是忘不掉。」
曾經被母親放棄的經歷,一直是方登心中解不開的結,說起這段不願回想的記憶,依舊讓她痛徹心扉,在養父的肩頭掉淚。
2.「沒了,才知道什麼叫沒了。」
一開始聽元妮說這句話的時候我還沒有什麼感覺,但是後來在汶川大地震時,方達轉述出來的時候,我突然懂了~
3.「西紅柿洗乾淨了,媽沒騙你。」
這個梗真是一個很棒的舖陳。說明了重男輕女,卻也說明了元妮對女兒方登的掛念和重視。
地震前,李元妮向女兒承諾,第二天給她買西紅柿。
經過了32年之後重逢,李元妮第一見事情不是見女兒,而是洗了一盆子的西紅柿,等著女兒。
我聽到這一句就掉眼淚了.....
4.「當我看見方達時,我就後悔了。她是我親弟弟啊!他能活下來,有多好啊!」
這句話代表著對母親的諒解,對弟弟的疼惜~
總而言之,這部戲還真的滿值得推薦的,要不掉淚真的滿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