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分享】七月與安生


《七月與安生》(英文:Soul Mate)是2016年香港導演曾國祥執導的電影,改編自女作家安妮寶貝的同名短篇小說,講述了兩個從13歲開始就相識的女孩——七月與安生的成長、情感經歷。此片使得主演馬思純及周冬雨共同獲得第53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為金馬獎歷史寫上新的一頁。

其實這次一直沒有特別關注金馬獎,但是免不了要看一下最後的得獎名單,最佳女主角兩人同得可是金馬獎有始以來的第一遭,讓人不禁想要看看這部片有什麼魔力?

朋友看完之後,一直跟我強力推薦值得一看,於是我也決定去一探究竟(我才發現它就是曾國祥導的,陳可辛監製讓我有了比較大的信心)。看完之後,還好不是像一般介紹裡的印象,一對閨蜜愛上了一個渣男的故事,否則真的就太讓人失望了。剛剛查了一下它的資料,赫然發現它的編劇之一是香港暢銷作家林詠琛(雖然我沒有看過他的作品)。

以我完全沒有看過原小說的人來看這部電影,覺得無法去評斷劇中男女主角的對與錯,因為每個人都只是順應著個性,選擇了他們各自的道路而已。倒是覺得英文的片名取得還不錯,因為七月與安生就是Soul Mate。林七月其實就等於李安生,而李安生也就是林七月。經過了整部片的舖陳,讓我對七月與安生這段13-27歲愛恨交織的複雜友誼充滿了很多說不出的情緒。

而馬思純和周冬雨在這部電影的表現的確不錯,也確實是不錯!顛覆了我對她們的刻板印象。

電影由一部在網路連載的小說做為開端,那部火紅的小說《七月與安生》讓人想去挖掘它背後的真正執筆者,當記者找上了小說中的主角之一李安生時,卻被她給否認了。然而,隨後安生卻在地鐵上遇上了男主角蘇家明。

我們跟著那小說,一步步的經歷了七月與安生的相識相知,與遇見家明之後的愛恨情仇。

電影的安排與舖陳是我喜歡的,前面一直舖陳出後面它想要讓我們知道的訊息,而並非在一開始就告訴我們。

小時候的安生就顯得活潑外向,不按牌理出牌;而七月就與她相反,感覺是個乖乖牌。在學校意外相識,弄得學校警鈴大作,全校提早放學。又巧遇一場大雨,七月把安生帶回家一起洗澡的那一刻起,註定了她們一生的緣份--13-15歲的形影不離,以及往後互相牽絆的人生。


看完整部片會發現,其實家庭造就了一個人的性格。七月屬於優等生,在家中受到父母的關愛,一輩子都是按步就班的過著理所當然,父母所希望的人生。然而,安生卻不同,雖然聰明,可是父親早逝,與母親的關係不佳,造成了她流浪多折騰的人生經歷。

經過了初中的形影不離,七月上了高中,安生上了高職。雖然兩人依然還是最好的閨蜜,但是接觸的環境不同了,當七月告訴安生,她喜歡上一個男孩蘇家明時,安生第一次覺得她要失去她最好的朋友了。這種感覺我們在青春年少時,應該都多少經歷過一些。

這段我覺得周冬雨演的真好,她那失落的眼神,讓人覺得她最心愛的人被搶走了,若不要說是閨蜜,說是愛人我也會相信。雖然她很快的又掩飾過去。


電影的前段,安生曾說:沒有誰一定離不開誰。
的確,誰沒了誰,都能活下去;但是,誰有了誰,一定會更幸福。
七月與安生,她們就是如此的關係。離開了彼此,她們最想念的還是彼此。


安生鼓勵七月去追求所愛,當她跟家明順理成章的在一起,她們也有一段三人同行的日子,然而,一切都在登山至寺廟之後悄悄變了質。


當家明與安生獨處,氣氛突然變的尷尬至極,當安生驚覺想要躲開之際,家明卻突然拉住了她的手。這一幕讓我看的心跳加速,畢竟,若是安生要跟七月搶家明的話,目前看來七月完全不是對手。然而導演在此卻吊足了我們的胃口......,更讓人驚訝的是,兩人從寺廟出來,卻看見了原本沒有爬上來的七月正好整以暇的在外面等他們。

就此之後,就帶出了這部電影最高潮的三段戲:火車送別、餐廳嘲諷、浴室攤牌。


其實當安生說她要追尋吉他手而去時,我是為她的決定而感到贊同的,雖然我知道她不是真正愛著那吉他手,但畢竟家明也不該是讓她們友情破裂的原因。但是當她在火車上與七月道別時,脖子上卻露出了家明的菩薩像,這時七月原本送別的眼淚,頓時冒的更兇了。馬思純這段的演繹很棒,那淚水彷彿有層次的糾痛了我的心,我有種被最好的朋友背叛的感覺,剎那間,我有種恨安生的感覺了。

可這時,安生突然一句:如果妳要我留下,我就會留下來。
本來我覺得有點突兀,安生怎麼能在被七月看見菩薩像時,還這麼從容自若的吐出這句話。但是,在這之後關於七月的獨白裡,我突然有些明白......


獨白裡是這樣說的:
那一天七月哭了很久,她沒有告訴家明,她不是傷心安生的離開,而是對自己感到失望。
失望沒有辦法愛安生和愛自己一樣多,失望不是人生所有的事都能和人分享。
她以前沒有想過,長大原來是這樣的。

從這段獨白之後,我有了點想法,可能我錯看了七月。結果,果真如我所料......七月,並非我想像中的七月。

安生走後,總是寄來了「問候家明」的明信片。一切看來,安生樂於冒險流浪,七月與家明平順的照著一般情侶的步調,預計在畢業後兩年結婚。然而,在畢業後,家明卻告訴七月,他要去北京闖蕩,兩年後再回來結婚。

其實七月與安生的感情是深厚的,在安生不在的這段時間裡,其實七月是空虛的。否則她不會說:我想像的未來都是有妳的,我闖世界的熱情好像隨妳走了。就如同旁白所說,七月從安生那裡學會了離別,也學會了思念和等待,但她寧願永遠也學不會這些。

送走了家明,迎回了安生。可這次兩閨蜜的旅行,卻在餐廳爆發了嚴重的嘲諷和爭執。


為了一瓶免費的酒,看不慣安生的處事的七月終於開口批評,認為自己可以出錢,安生不用跟她算的那麼清楚。安生回以每個人都不容易,這些年離鄉背景,若沒有這點混吃混喝的本事,恐怕早就餓死,況且這些年,七月才是跟她算得清楚的那個人。此時「問候家明」的明信片,終於變成了七月攻擊安生的武器。當晚兩人不歡而散,七月再次目送安生離開。

我覺得「問候家明」是安生對七月拋棄她們友誼的小小報復,她要她永遠記得,她是為了她而離開的。

再次見面,就是預告片裡一直播映的浴室爭吵戲。


這場戲,一開始七月就像是個有智慧的原配,遇見小三不吵不鬧。
但是一進了浴室,被安生一激,我開始同情起她來,她其實一直是個自欺欺人、沒有自信的女人。她愈跟安生說家明是如何的愛她,其實就是她內心有多麼的不安。
同樣的浴室戲,從小時候親密的坦承相對(身體),到分離後再次聚首的疏離,再到這次完全的坦承相對(心裡)。看完之後的感想,就如同安生所說:我們怎麼會變成這樣?

蘇家明最後依約回去結婚,卻在婚禮當天逃婚了。被拋棄的七月,只能離鄉背景,去體驗安生曾經過過的流浪生活。而安生,卻過著七月以前過得安穩生活。


我喜歡七月離家前,母親對她說的話:過得折騰一點不一定就不幸福,就是辛苦了點。但女孩子不管走哪條路,都會是辛苦的。希望我的女兒能是個例外。

劇情走到這裡,其實慢慢的謎底都揭曉了:安生是為了七月才離開的,但是安生讓給她的生活,現在她也全部都失去了。

七月與安生,原來都愛「裝」。她們都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再次證明了人不可貌相。七月看似文靜乖巧,但其實不然,她的骨子裡有種叛逆的野性。而安生,雖然外表看似放肆,但心地其實善良,渴望像七月的家庭般安穩的生活。


可七月不願意違背父母的要求,社會的期望。更明白點說,她不願意做壞人,不管在親情、友情,甚至是愛情。她對安生說過:真正聰明的人是不會讓人覺得她聰明的!所以,她讓我們覺得是安生背叛了她,是家明背叛了她。其實,她早就知道家明有點喜歡安生(也許比喜歡她還多),但她也知道安生會把家明讓給她。可是她不願意擔負選擇的責任,所以最後她對家明說:你逃婚吧!只有這樣我才能名正言順的離開。我不想跟不夠愛我的人過一輩子。


「我恨過妳,但只有妳。」是七月與安生的最佳寫照。發現懷孕的七月,只能回頭來找安生。片尾的二種結局,我覺得一點都不衝突,一種是真實的狀況:七月生下了她與家明的孩子,但是卻失血過多身亡,因此孩子只能由她來撫養。一種是安生告訴家明的:七月生下了她與家明的孩子,將孩子交給她,她們兩人交換了人生,去過自己曾經羨慕卻無法恣意妄為的人生。我覺得這是安生對七月未來生活的盼望,也是對自己未來的渴望。我喜歡最後的安排,安生在窗子中看見了自己的倒影,而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倒影卻成了七月。

因為李安生=林七月。


我其實沒有料到,小說竟然會是安生寫的,但我喜歡這個結尾:
流浪的七月知道某一天她回頭的時候,踩著自己影子的人是那個已經過上幸福生活的安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