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閱讀】茶的沖泡方式

台灣主要茶葉的識別及產地:

(一)綠茶(不發酵茶)
三峽龍井—劍片狀、綠色帶白毫,湯呈淡黃、綠色,具活性味甘鮮。主要產地:台北三峽。沖泡水溫75度。綠茶除三峽龍井外尚有三峽碧螺春、珠茶、煎茶、珍眉等。
(二)青茶(半發酵茶)
1清茶—(包種茶)葉片較薄而纖長,湯呈黃綠色,清新爽口、喉韻無窮。主要產於新北文山茶區。沖泡水溫95度左右。
2凍頂烏龍茶—綠色半球捲曲,湯呈金黃或黃褐色,香醇溫和、喉韻兼具。主要產地南投鹿谷鄉。沖泡水溫100度。
3鐵觀音—綠中帶黃褐色球狀捲曲,湯呈褐黃色,濃而不醪、甘醇潤喉略帶微酸。主要產地台北木柵。沖泡水溫100度。
4白毫烏龍—或稱椪風茶,葉片自然彎曲,白、紅、黃三色相間,湯呈琥珀色,重焙火茶,具熟果香,甘潤收斂,一品者並帶有蜂蜜香味。主要產地新竹、苗栗老田寮及台北文山茶區。沖泡水溫100度。
5花茶—多以清茶作胚薰花製成,湯呈蜜黃色,三分花香七分茶味。主要產地台北文山茶區。沖泡水溫95度。
(三)紅茶(全發酵茶)
紅茶葉片呈黑褐色,細碎條狀,湯呈橘紅色。主要產地南投魚池、埔里、花蓮鶴岡。沖泡水溫100度。

茶葉沖泡方法:

各種茶的沖泡沒有絕對的法則,可因個人品茗習慣、茶的品質、情況而定。泡好一壺茶要注意茶葉用量、水溫及時間;先視人數多寡選擇大小適宜的茶壺,通常茶葉用量約為三分之一壺,配上每泡不同沖泡時間,調整茶葉湯濃度。當品茗工作準備就緒後,便可開始沖泡,其順序為:
一、開水燙壺身內外及茶杯、茶海。
二、將適量茶葉放入壺內。
三、第一泡—將開水倒入壺內即刻倒掉(倒入茶池)不喝,作用為沖洗茶葉在製造過程中沾染的灰塵;或有認為第一泡茶味不佳,故不喝。
四、第二泡—開水倒入後將壺蓋蓋好,再以開水沖淋壺身,等一會兒(依茶品類定時間長短)即可倒出品嚐,然後沖泡至茶湯淡了為止。

倒茶方法:
一、持壺時,以姆指、中指及無名指扣住壺柄,食指則伸直輕壓壺蓋。
二、倒茶時先將壺底水滴以茶巾拭乾。
三、茶湯如直接倒於杯中,則先將茶杯排湊整齊,以來回倒的方式,使每杯茶湯濃淡平均;若人數多時可使用茶海,將茶湯一次傾畢,再分別倒入杯內。每次倒茶須一次倒完,勿將茶湯留在壺內;若壺口堵塞,可稍用力搖盪一下壺身,即可順利倒出。

常用茶具:
一、燒器—燒水用器具,有錫、鐵、鋁、陶、纖維玻璃等製成,任選。
二、茶壺—泡茶用器,以不含雜質之陶瓷器為佳。
三、茶池—或稱茶船,壺身置其中,為保護茶壺及保溫用,也可以盛熱水供燙杯用;有盤形及碗形。
四、茶杯、茶托—杯內面最好上釉,且以白色或淺色較易觀察茶湯顏色。另有蓋碗為個人用茶具。
五、茶海—亦稱茶盅,可使茶湯倒入杯內濃度平均,並避免茶渣末直接倒入茶杯內。
六、茶則—淘茶用,避免以手接觸茶葉。
七、茶荷—可有可無,茶匙掏茶置於茶荷,可供賞茶用亦可輔助茶匙置茶於壺,避免茶葉外落。
八、渣匙—用以掏挖壺入茶渣。
九、茶罐—貯放茶葉用,有錫、鐵、鋁、陶、瓷、漆等任選,品茗時另以小罐置茶葉為佳。
十、茶巾—用以擦乾茶壺之水滴或流於壺底之水滴。

資料來源:《茶韻茗事—故宮茶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