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日 星期日

【閱讀】他說過,我沒有情敵/阿赫瑪托娃/1921年

他說過,我沒有情敵。
對他而言,我不是塵世間的女人,
而是冬陽溫暖的光,
以及故鄉荒野的歌。
當我死了,他不會因此而悲傷,
不會發瘋似的喊著:「活過來吧!」——
而是會突然明瞭,身體沒有了陽光,
就像心失卻了歌,都是不能活的。
⋯⋯可是現在呢?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阿赫瑪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1889年6月23日-1966年3月5日),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代表性詩人。阿赫瑪托娃為筆名,原名是「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連科」(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Гóренко)。她曾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月亮」(普希金曾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但在蘇聯政府的文宣下,她卻被污衊為「蕩婦兼修女」。

1889年6月11日,阿赫瑪托娃出生在敖德薩近郊,1912年在俄羅斯出版第一本詩集《黃昏》,引起了詩壇的關注。1914年3月,出版第二本詩集《念珠》。1917年9月,出版第三本詩集《白色的群鳥》。三本詩集的出版使阿赫瑪托娃躋身於俄羅斯一流詩人行列。

14歲時,阿赫瑪托娃結識了比她大3歲的詩人尼古拉·古米廖夫。1910年,阿赫瑪托娃與古米廖夫結婚。

十月革命後阿赫瑪托娃頻繁遭到蘇聯當局迫害。1921年8月,古米廖夫被蘇聯政權以「反革命陰謀罪」處決。

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阿赫瑪托娃被蘇聯當局認定為「在意識形態上既缺乏思想性又具有很大危害性的」作家,被剝奪發表作品的權利。

30年代,她唯一的兒子列夫·尼古拉耶維奇·古米廖夫(俄語: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Гумилёв)也在大清洗中兩次被捕,第一次在1935年,第二次在1938年,原因僅是因為他不承認自己父親有所謂的「歷史問題」。

1935年至1941年期間,兒子被捕、無盡的迫害與磨難下,詩人寫出了重要的代表作《安魂曲》(又名《輓歌》)。

1946年8月14日,蘇共中央作出了一項關於《星》與《列寧格勒》雜誌的著名決議,嚴厲批判左琴科與阿赫瑪托娃:「阿赫瑪托娃是與我國人民背道而馳的、內容空洞、缺乏思想性的典型代表。她的詩歌充滿悲觀情緒和頹廢心理,表現出過時的沙龍詩歌的風格,停留在資產階級-貴族階級唯美主義和頹廢主義以及『為藝術而藝術』這一理論的立場上,不願與本國人民步調一致,對我國的青年教育事業造成危害,因而不能為蘇聯文學界所容忍。」日丹諾夫還在報告中發表了「著名」評價——稱阿赫瑪托娃「不知是修女還是蕩婦,更確切地說,是集淫蕩與禱告於一身的蕩婦兼修女」。阿赫瑪托娃再次被禁發作品,為了生活,她只好開始翻譯詩歌。

英國傳記作家伊萊因·范斯坦通過《俄羅斯的安娜》,向我們展示出了一個「半是修女,半是蕩婦」的女詩人。當伊萊因在書中展現出阿赫瑪托娃在私生活中的混亂,以及她那種從不放棄對愛情的追尋時,我們的震驚與其說來自意外,不如說來自敬佩——那是一種任何壓制、迫害與苦難都無法壓垮的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嚮往。某種程度上,她大量的詩歌與她混亂的愛情生活有關。1914年,她喜歡的詩人勃洛克對她的詩歌發表過一個著名的論斷:「她寫詩似乎是站在一個男人面前,而詩人應該在上帝面前。」

1966年3月5日,阿赫瑪托娃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77歲。而直到1987年,她的《安魂曲》才得以全文發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及網路節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