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分享】別說你懂棒球

此文摘錄自《魔球》楊照【推薦序】

棒球是什麼?

對非球迷、不看棒球的人來說,棒球就是一項運動,不多也不少。對家裡有小孩參加校隊、偶爾去看看一堆小朋友在場上懵懵懂懂打球的人,棒球是童戲或童年往事,長大成人就可以,也應該丟掉的。

球迷的態度可就不一樣,其中又分重度輕度。輕度球迷不時打開電視看球局轉播,偶爾心血來潮買票進場看一場棒球,人生變得不再那麼無聊,抒解了工作與家庭的壓力。重度球迷呢?每年球季來臨,就如同植物逢春再生,季後賽時心中除了棒球別無他物,等到球季結束,整個人好像要隨空蕩蕩冷清清的球場一起冬眠,什麼事都不要做才好。他們的生活作息依附在棒球上,他們最大的喜怒哀樂都被棒球場牽動著。

人生受到棒球最深刻影響的,還不是重度球迷。更往上看,別忘了還有實際在球場上投打跑、下指令、定策略的球員和教練們。在職業棒球的領域,棒球就是這些人的生活與生涯。薪水、職位、尊嚴、名聲,哪一樣不是依靠棒球?棒球,尤其是球場上表現的好壞就是一切。



棒球是認真且麻煩的一門行業,兒戲不得。再進一步看,棒球還是一門產業,而且是產值規模相當驚人的一種產業。對在台灣經營職棒的人而言,一支球團每年進帳超過億元,是背後母公司最重要的宣傳、形象識別。對在美國經營職棒的人而言,那更不得了,棒球是生意,而且是進出數量大得不得了、結構多層複雜得不得了的大生意。

不只大,而且複雜。每支大聯盟球團都要養自己的小聯盟球隊,形成「穀倉」,確保充沛兵源。球團要不斷每年每年進用新人、淘汰老將弱將,安排各級球員轉戰各地參加比賽,還要經營球迷、照顧球場、發展周邊商品、塑造品牌形象。球隊既是媒體報導的對象,自己也是一種媒體、一種廣告載體、一種行銷通路。

更複雜的是,美國職棒球團必須在好幾個不同層次不同面向競爭。最簡單、最直接的,是球隊和別的球隊打球輸贏的競爭。贏球當然可以吸引比較多觀眾,得到較高的轉播權利金;輸球就很難拉得住球迷了。可是現實場上要贏球,得靠球團長期培養的人才、好的人才。能上場比賽就那麼幾個人,任何一個位置比輸人家,整體就難有勝算。人才培育的競爭,常常比現實場上的競爭更難看清楚。

但球迷又不是光衝著輸贏來看球的,他們還要看明星。有明星的,輸球也還不錯難看,有人願意看。明星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是從土壤裡自己長出來,而是要靠球團去挖掘、去培養、去凸顯、去行銷。

美國職棒每支球隊都有主場,於是球團還有一項經營重點:跟這座城市的市政府、這個州的州政府經營政商關係。市政府州政府願意和球隊搏感情,大手筆幫你蓋球場、蓋停車場、蓋前往球場的交通系統,球團自己的財務壓力就減少了一半。反過來,市政府州政府袖手旁觀不願幫忙,球團得靠自己的力量去建立「巿民關係」關係,那通常會是災難一場。

對球團而言,最高層次的競爭就是整體經營表現上的競爭,用白話說,就是球團賺不賺錢、賺多少錢的競爭了。

棒球是生意,是一門龐大的生意,所以棒球,尤其是美國職棒,當然有條件發展出一套生意經,一套如何應付這些複雜層次經營問題,在不同面向上怎樣做對策略、做好管理的棒球生意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