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

【台北縣】鼻頭角地質景觀之旅


(攝於2008/8/10)

  鼻頭角到龍洞的海岸線,是集東北角海岸地形地質之大成,各種海濱地形隨處可見,尤其以海崖、海蝕凹壁及海蝕平臺最為發達,而站在海蝕平臺上還可觀賞到不同的地質景觀,包括:蕈狀巖、蜂窩巖、海蝕溝、豆腐巖及生痕化石。
  鼻頭角之所以地形豐富,是因為受到海水長年的衝擊,對海岸產生侵蝕、搬運及堆積作用,塑造了許多海蝕地形。



  造成鼻頭角地形的主要原因,除了地質之外,當然還有東北季風帶來的強烈的浪濤,侵蝕海岸所形成的。而這些雕塑出天然之美的巖石作用,大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風化作用



日照及海水的浸泡重複在海岸進行,使巖石不斷的忽乾忽濕,一會兒長出白色的結晶巖,一會兒溶解而去。這些重複乾濕,重複結晶,忽冷忽熱及日曬雨淋的作用,使海岸的巖石表層逐漸剝落及崩散。



生物作用



在高低潮之間,有許多海岸生物在此活動,牠們在這兒生活、居住,不斷消耗著海岸的巖石,這種作用稱為生物風化作用。



山崩作用



「重力」這個無所不在的地形營力,也到處展現他的威力。海岸的懸崖、陸上的陡坡旁,常見崩落的巖石和土堆,它們就是在重力的牽引下發生山崩,並由落石堆砌而成的。



波浪作用



海水經年累月不停地衝擊著海岸,藉著侵蝕、搬運和堆積的作用,塑造了海岸地形,如: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洞等。海水侵蝕陸地的方法包括:水力撞擊力量,空氣壓縮作用、磨蝕作用、擦蝕作用和溶蝕作用。



流水作用



地表水的流動造成雨溝、蝕溝和山谷地形。因此,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是陸地上地形作用最主要的營力。鼻頭角壯觀峻美的陸地地形,也是受此作用精雕細琢出來的。



土壤侵蝕作用



墜落的雨滴撞擊地面,迫使土粒崩散下移,地表的漫地流則有搬運的能力。當漫地流竄匯聚時,很容易將地面沖蝕出許多雨溝、蝕溝,而造成土壤流失。




2 則留言:

  1. 勤快一些,把手頭的照片整理出來吧~


    版主回覆:(08/28/2008 05:11:56 AM)

    我昨天已經又放了一些在相簿裡,你還嫌少啊!
    本來想來試試看你說的Photoshop批次設定,結果突然發現,電腦重灌了之後,怎麼那個Photoshop免安裝版居然不能開出我的照片!怪怪......,只好用ACDSee來編輯囉!

    回覆刪除

  2. 內容不錯哦,感謝分享!

    歡迎來我的無名與痞客邦坐坐

    3/4債務世界
    (全世界80%的財富來自於債務)

    網址:

    http://jamesz.pixnet.net/blog/

    http://www.wretch.cc/blog/jamesz1010

    歡迎各位有空來坐坐和交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