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台北】林安泰古厝


#1
清乾隆19年(西元1754年)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林堯公)率家人東渡來臺,其四子林志能(林回公)因善於經商,在艋舺開設「榮泰行」,在累積財富後,於現今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蓋大厝,大厝的正身完工於清乾隆48年至50年(西元1783-1785年),清道光2至3年(西元1822-1823年)其餘左右護龍等也陸續完工。林回公為紀念家鄉,遂取福建泉州安溪的「安」和榮泰行的「泰」,將宅第定名為「安泰厝」,是臺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厝之一。


#2
林安泰古厝,座落「南蛇環北斗穴,蛇頭向七星」吉地,採「坐東北朝西南」之建築方位,距今約200多年,是一棟非常精緻的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民國67年因未被列入古蹟且正好位於敦化南路拓寬用地的範圍內,遭到拆除的命運,後在專家學者的建議和奔走下成立遷建計畫,方得以移至現址而保存下來。


#3
民國89年5月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精心規劃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對外開放參觀,民國98年配合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活動成為展館並擴建庭園,民國100年繼續以「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開放民眾參觀,為臺北市重要觀光景點。




#4
林安泰古厝1986年自四維路拆遷重組于濱江公園,即脫離原有的地理風水環境,昔日古厝分金線正前方原以蟾蜍山巒頭作為『風水案山』,是完整的傳統民居風水地景,前有案山,左右有青龍、白虎護砂圍蔽,半月水池前為平坦的藏風聚氣「明堂」,今日閩式庭園為再現古厝的風水地景,於正前方形塑象徵案山巒頭的假山「顧渚茗山」,明堂左右以微凸草坡包被中央明堂腹地,以之重現彌補古厝的風水地景象徵。


#5
古厝外顯閩南建築形式,庭院周圍園林講究自然而然,雲水自在之造景理念。蜿蜒曲折間,或見山水應和;飛石築道, 或見怪石嶙峋,野景成趣。粉牆映翠竹,波光現枯石,小中見大,幽遠不盡的空間形塑,兼具養心、賞玩、遊憩、文化、教育等功能,怡情養性不在話下。


#6
走在這古厝內,時時會有在看一幅畫的錯覺,因為古代建築會利用很多的手法,最常見的就是框景:利用牆上的門窗口、兩柱間或者花木枝幹等形成的框架,將園中的景致刻意引入其中,經過時就好像在欣賞一幅作畫。
牆上的漏窗形狀也很有講究,可能是花瓶、桃子或是蝙蝠等有吉祥寓意的圖案。


#7


#8


#9
雨前樓緊鄰隨月閣,繞以幽竹,前掘映月大池。瀑布水聲可緩解高架道路車輛喧騰聽覺上的干擾,視覺上更將高架道路屏障於園外,這些手法謂之「障景」。林安泰理水水景以「映月大池」為園內主景,伴以亭、閣、舫、橋,迎風隨月漸入道家「養心修行」的妙境,寓意「周流無滯,超游物外」的境界。


#10


#11
雨前樓緊鄰隨月閣,繞以幽竹,前掘映月大池。瀑布水聲可緩解高架道路車輛喧騰聽覺上的干擾,視覺上更將高架道路屏障於園外,這些手法謂之「障景」。林安泰理水水景以「映月大池」為園內主景,伴以亭、閣、舫、橋,迎風隨月漸入道家「養心修行」的妙境,寓意「周流無滯,超游物外」的境界。


#12
恰巧碰到一對新人在拍攝婚紗~


#13


#14
餐廳


#15
廚房


#16


#17


#18
正廳則位在主軸線的第二進,為供奉祖先與神明牌位,以及接待賓客的地方,同時是家族年節祭祀與婚喪喜慶的空間,其空間配置地位最尊。
神龕上方有花籃形狀的木雕裝飾,一方面美化空間,另一說林家娶媳婦的時候,長輩都會帶著媳婦站在正廳上望向花籃,有著一舉得男(籃)的含義。

林安泰古厝為仿明清閩南四合院二進燕尾式屋脊五間起之造型建築。左為大房、三房;右為二房、四房,依此類推符合中國左尊右卑之建置。並在正廳前左右兩側再增建廂房,稱之為「護龍」(大陸的稱呼為東西廂房),做為臥房、客房之用,也就是俗稱的間仔或客間。此外,古厝建築採前低後高內方外圓的做法,有步步高升、內外圓滿之意,同時對冬暖夏涼,日曬通風也有良好的調節效果。

當天參觀的人滿多的,也無法一一拍照,回家研究了一下,房間實在是太多,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東西用的較講究的是大房、二房。那古式木床真的太有趣了,那天細看了一下,發現不但有鏡子還有很多可以放小東西的抽屜。上面也有很多精緻的雕花。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從假山爬上邀月亭,就可以看見這景象。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資料來源:粗體字取自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