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台北的時候去爬天母古道,看到當心猴群的立牌,可是卻沒有看到半隻猴子
那時就有格友說柴山的猴子應該放一些到台北來才對,我還不太相信
這次去了高雄柴山一趟,才發現他說的果真不假!
我本來還以為要爬到深山才看的見猴群的蹤跡,結果沒有想到,在中山大學的教職員停車場邊,居然就看見了一堆猴子
真的是非常的令人感到訝異!
(攝於2009/1/27)
居然一大堆遊客就停在那裡餵食,牠們似乎也習慣了這樣子的生態,只要有人一拿出東西來,牠們就會眼巴巴的看著,甚至趁人不注意時,直接搶奪,我就親眼看見一個遊客手裡拿著一顆蘋果,結果,一不注意,蘋果馬上就到了猴子手裡
不知是誰丟了一顆橘子給牠,我很好奇牠真的會剝橘子嗎?
結果,牠真的會,而且速度快的讓我不可置信!
(攝於2009/1/27)
台灣獼猴是群體生活的野生動物,由猴王統率一些母猴及大小幼猴組成單位。每年大都會舉行猴王爭霸戰,決定身強力壯、適應環境的優勝者,出任新猴王,獲得繁衍後代的交配權
這隻拿到橘子的猴子,好像就是猴王,因為只要牠搶到食物,沒有人敢跟牠搶,而且牠也不准別人搶,小猴子更可憐,只能撿香蕉皮或者是橘子皮吃
(攝於2009/1/27)
獼猴雖然是雜食性的動物,但仍以植物的嫩葉、果實為主。又為了應付環境的變化和威脅,牠們吃東西的速度很快,來不及吞下的,就存放下顎兩旁的頰囊,等有空時再慢慢咀嚼
牠們真的很喜歡水果類的食物,但是好像因為遊客經常性的餵食,也變得什麼都吃,吃東西的速度真的很快,這隻猴王更是明顯,牠把所有搶到的食物都存在下顎,然後一有空就慢慢的吃完,然後再繼續看還有誰的手上有食物
(攝於2009/1/27)
十七世紀時,荷蘭人所繪製的台灣地圖上,將柴山寫成「Apenberg」,意即「猴山」,表示柴山的獼猴早在十七世紀之前就已存在,稱得上是柴山的原住民
在軍事管制時期,獼猴因此受到保護。1989年,柴山開放後,由於登山客積極保護,並開始餵食,所以獼猴不像一般野生動物對人類充滿戒心,成為極易觀察欣賞的對象。柴山上,處處可以看到母猴親暱的照料小猴,以及它們互相理毛的溫馨畫面,堪稱為柴山傳奇
不過,由於長期的餵食,導致獼猴數量激增、染上許多文明病,並衝擊猴群間原始的互動,已嚴重影響柴山上獼猴健康的成長,同時也造成獼猴和遊客的緊張關係
(攝於2009/1/27)
台灣彌猴在柴山上生存的時間,遠遠超過人類,在沒有人類餵食的時代,台灣獼猴仍然健康成長!
愛它,就不要傷害它。請不要餵食獮猴,讓它們回歸大自然!
(攝於2009/1/27)
說真的,對於很少見到野生獮猴的我們來說,餵食牠們好像是一種好心和好玩,不過對於長期居住在那裡的居民和這些猴群來說,真的不是件好事
聽說猴群甚至會因為沒有人餵食,就跑到超商或是寺廟搶奪食物,造成民眾的財物損失
長期的餵食,對猴子本身的謀生能力應該也會造成影響
(攝於2009/1/27)
台灣獼猴的壽命估計約為30到40歲,牠們是群居動物,通常一群在10到40隻之間,也有到70隻的大群記錄。
猴群是由成年的雄猴、雌猴與未成年的小猴組成,是一個階級分明的社會,雌雄皆然。位階高者可享有較多的資源,包括食物及交配權利等等,從另一角度來看,汰弱擇強也是延續種族的重心所在。打架或驅趕是形成階級最常用的手段,而位階高者常翹起尾巴表示權威。
猴王是猴群的領袖,有些小型的猴群只有一隻猴王。較大的猴群常有多隻成年雄猴,此時猴王的角色會變得較為模糊,因為群隊中有交配權、會高舉著尾巴的雄猴常不只一隻。
母猴長大成年後會繼續留在原來的群隊中,而雄猴在進入青春期後就會被猴王逐出母群在外流浪,成為孤猴,或是其他出來流浪的雄猴暫時結伴,再伺機加入其他有母猴的猴群,這個加入的程序,有可能是向猴王臣服尋求接納,或是乾脆向猴王挑戰,若能打敗猴王就能取而代之,擁有自己的家族。也因為成長過程這樣的艱苦,使得雄猴的平均壽命較母猴為短。
(攝於2009/1/27)
由於階級制度十分的明顯,所以,小猴子和母猴通常都搶不到東西吃,真的是很可憐啊~
可能要等牠吃飽了,才能輪到其他的猴子覓食吧!
聽說這群猴子,以前真的要爬到深山才看的到,不過後來因為登山客及遊客都會餵食,所以牠們就愈來愈下移,才會到現在連在平地都見的到,而且牠們一點也不怕人類
我想,我們真的不要再去餵食牠們,讓牠們回歸牠們本來應該存在的空間才對
可是一堆遊客還是照餵不誤~~真令人汗顏,
回覆刪除很久以前就不敢去爬柴山了,
很怕"人落柴山被猴欺"啊:P
版主回覆:(02/07/2009 01:38:33 PM)
是啊,我這次去看嚇了一跳!
真的有很多人在餵食
而且我發現那些猴子的搶食技術真的非常好
快的讓人吃驚